为什么说大枪才是武术之巅?大枪的传承之道与练习干货
近段时间,重新复盘了一下所修习的古武大枪术(古武,指的是原汁原味传承下来的,有年代感,源自道门功法,久炼于身心有益,如三皇炮锤的十八大枪、四步大枪、三十点大枪及石家通背猿的十二路断门枪等),枪有魂、枪校拳,枪拳合一即是身步合一。
像我这样常年漂泊在外的江湖行路人,不在像北京学拳那段时光,随时随地可以盘盘自己趁手的“家伙事儿”。就地取材,深圳翠竹公园的“拳场”,我寻觅了废弃的长竹竿,“滚、崩、劈、砸、镬、挑......”,古武大枪盘拳架,行拳出整劲儿。拳炼人,人炼拳,枪助拳,枪拳合一!
今儿特意整理了一篇关于大枪的文章分享诸位拳友《为什么说大枪才是武术之巅?大枪的传承之道与练习干货》。以下为正文,仅供参考。
图片
拍摄于深圳翠竹“拳场”
在中华武术的璀璨星河中,大枪以 “诸器之王” 的姿态熠熠生辉。自武术 “变色”,诸多传统武技被抛诸脑后,套路、传统拳术等渐受冷落,而大枪这位 “正宗兵器” 的立足扎根与传承发展,更显关键。
“枪为诸器之王,以诸器遇枪立败也。人惟不见真枪,故迷心于诸器,一得真枪,视诸器直如儿戏者也。” 这足以见得大枪在武术中的至高地位。对于中华武术 “武技” 这门重要文化,“承先” 在于重拾大枪等传统武技的精髓,领悟其蕴含的武学智慧;“启后” 则是将这些宝贵财富传承下去,融入时代发展,让更多人认识和学习。在教育文化 “向西看齐” 的当下,我们更应重视大枪的传承,让其在新时代扎根立足。
大枪是一切武艺的至高点,以枪为拳,优秀的拳术套路便是好的枪法演示。
“前手如提壶,后手摇辘轳。闲用硬,忙用软。枪拳要以神气为先,机势次之,专讲力量斯为下矣。”“枪是缠腰锁,枪如蛇行,手足迅疾,见肉分枪,贴杆深入,圈为元神,分形入用,急进连击,刚柔相济,攻守兼施”,这些总纲性的论述,为大枪的练习指明了方向。
图片
拍摄于深圳翠竹“拳场”
站枪桩是大枪练习的基础。
其一为托枪式,即半马步中四平枪;其二为举枪式,需侧身分虚实,凝神气如虹,左松右抽满,杆梢向下垂,静能三尖照,动则六合齐,灵活催坚硬,刚柔自相济。
执枪功法有着系统的练习体系。
步法练习讲究丁八雁、知进知退,活动不滞,王堡行家话说 “丁不丁、八不八”,执枪方法为前手阳、后手阴,执枪于肋,藏头于枪。身形缓动执械做勾挫、波浪等试力动作 100 遍,能让练习者更好地感受枪的劲力。
米法虽围绕中线的上、中、下、左右,但关键是内在劲力的爆发,需练习 100 遍。
摇旗法开始训练时有意固定双手不动,只动身躯,使大杆前端出现横圈、竖圈和斜圈,100 遍的练习能提升对枪的掌控。
摇鞭法执杆进行各方向螺旋的顺、逆时针反复训练,速动发力要求冷、脆、沉、猛、狠,摇旋发力多是骤然的半径轨迹,同样练习 100 遍。
速动法、抖杆法中的劈杆法,要求躯干由 45 度以侧横弧形轨迹变为 15 度大侧面,脊柱弹射压缩,小腹下沉,前足踩,后足蹬,肩胯互争,带动双臂翻滚,双手同时前后分争,快速将杆前劈至与腹齐骤然减速,练习 100 遍。
此外,崩杆需练习 1000 遍,劈、挑、缠、拿、崩、抖等动作都要熟练掌握。
戳枪至少需要一至两年时间,以养成攻击能力的劲与疾,达到如矢如电的效果,每日戳五百枪,每组 40 - 50 下,约十组左右。
六枪练习则有明确的攻击目标,第一枪扎咽喉,第二枪扎左肩,第三枪扎锁骨,第四枪扎右腿,第五枪扎左腿,第六枪重复扎左肩。
中平枪被誉为 “枪中王”,其预备式以半马步持中四平枪为最佳。
持枪贵在四平,即顶平、肩平、脚平、枪平。
顶平则头正项直,脑静精气足,双目神视逼人;肩平须肩坠肘,则脊中正直;身平势稳,演练以脊为轴,灵活转动,充分发挥腰劲。
侧身相迎可缩小受攻击面积,更好地保护自己;脚平多采用半马步,两脚前后并立,屈膝半蹲,重心低且偏后,姿势稳,便于发力,进退闪展迅捷,与弓步转换灵活顺达,正所谓 “动迅静定坐骑灵”;枪平是将枪端平,使枪尖、肘尖、鼻尖和前脚尖同在一条曲线上,端成前照枪尖、后照肘尖,上照鼻尖,下照脚尖的中四平枪。
中平枪 “枪扎一条线”,平直扎出,路线最短,快速有力,有 “去如箭” 之势,且从中路进攻,对方难以防范,所谓 “中平枪,枪中王,高低远近都不防,高不拦,低不拿,当中一点难遮架”。
拦拿扎枪是三个重要的枪法。
拦拿枪的练法是腰、臂和腕等劲力作用于持枪的三个点,即右肋下的把端、紧贴腹部的横杆和左手握杆处,形成合力贯通于枪,使枪尖左右摆动。
拦枪时,右手握把、臂内旋,手腕向下转动,左手空握杆,当杆转动时手指向左弧线提拉,两手使杆贴在腹部转动,腹部聚气顶住枪杆,枪尖即向左划弧线,要点是右手紧握把,右臂旋拧、左手提拉、杆压腹部和腹部聚气要同时、短促、有力。
拿枪方法与拦枪基本相同,唯右手向上翻,左手掌向右弧线按压。拦拿枪主要连贯练习,右手不停上下旋拧,左手不停提拉、按压,腹部紧顶枪杆,使枪尖不停左右摆动,表面上右手和枪尖动得明显,左手和上体则用含而不露的内劲,可通过连续拦拿的次数来鉴定掌握程度,次数多而不走样即为基本掌握。
扎枪 “高不过肩,低不过膝”,“枪之用在两腕,臂以助腕,身以助臂,足以助身,乃合而为一”。扎枪过程是由半马步转换成弓步的过程,前脚不动,后脚跟后蹬,全脚着地成弓步脚,膝挺直成弓步,这蹬劲既将足力传至腰,又防止后脚拨根;腰的转、塌劲传至臂,防止身体前冲;肩的顺劲,臂的冲劲和腕的钻劲,集中直贯枪尖。枪扎出后,左手顺杆后滑至把端握住右手,拇指和食指扣成的环不松开,以备抽枪时迅速前滑握杆。
图片
拍摄于深圳翠竹“拳场”
抖枪之法是大枪的基本功法,抖时须以丹田内气,周身之劲,力由脊发。扎劈谓之抖枪,向前扎出时,松沉内劲贯于枪尖,枪出一条线,枪扎如放箭,前手不可离把,避免枪上下波动、左右摇晃,后手不可甩腕,因屈腕向前甩手会力浮而不沉,枪摇而不稳。枪扎出后迅速收枪,后手握枪向后贴腰抽回,前手紧握枪杆中段向下采劈,身势后坐下沉以助劈势,此时力达枪杆前段使其颤动,这一扎一劈即为大抖枪,长期练习可使内劲日增,功力日进。
功力训练多样且有效。
扎飞袋取准练习,是悬吊拳头大小沙袋,手持大杆子运用多种枪法习扎,随着沙袋摆动,运用扫枪、点枪、挑枪等,边摆动边扎、点、挑、拨,练习眼急手快,功力长进后可加快沙袋摆动速度或悬吊多个沙袋。
抖泥丸取速和鬼迷之法,取间距三丈余的两墙,两侧墙壁画数个人像,练习者在中间堆泥,持大杆子用拦、拿等法将泥巴缠带起随抖杆摔至人像上,待泥巴干后再用拦、拿、拨、缠等法打下,以练习操纵功力。
缠圈取拦、拿之功练习,在墙面距离地面 80 厘米处钉 50 厘米长、10 厘米直径的光滑圆木楔,练习者持大杆成中平式面对木楔,枪尖绕圆木楔做连环拦枪、拿枪或拦拿枪绕圈练习,缠绕时枪杆、枪尖与圆木楔紧贴缠抽拉,有枪头绕圈将圆木楔抽拔的感觉。
拨桩取拦、拿、拨枪之功练习,面对木柱子或粮食桩,持大杆成中平式用拦枪拨柱子右侧,紧接着用拿枪拨柱子左侧,用拦枪拨桩右侧使粮食桩向左倾倒时,用拿枪拨桩左侧致其恢复原状,或在柱子两侧用拦枪、拿枪划月,当柱子两侧木头被刮磨成凹状便功成。
滑杆对扎是两人对扎枪,练习缠劲、抽劲、压劲、拨劲及步法、距离等功力,是提高大枪各种技法体验和使用的有效方式,能实实在在增长功夫。
前人的经验也值得借鉴,郝为真能将重八十多斤的铁杆子连抖两百多下;枪理要求 “去如箭、回如线”,扎枪快又准较易达成,收枪回如线则难;李公枪法直行中有分力,前扎时 “拥锉”,攻中有守,抽枪时 “带环”,守中有攻,其枪能扎入麦草堆,抽出时将麦草杆整捆从中拔出,对枪时常能从弟子手中挖走枪,故枪不空回,若要回则带环、带钩。
在枪的使用上,以枪根操作精确为根本,才能使枪头变换自如,枪根操作以后手为主,后手阴阳变化、伸曲往来是发力变化的根源,前手以黑鹞或白鹞阴阳变化,轻握才可听到来枪讯息,所以用枪以后手为主,前手辅之。
枪材的选择也有讲究,古代徽州出产的牛筋木;吴殳提到过的剑脊木和红棱木;程宗猷提到的檕条木、茶条木之类,大概是明朝东部地区常见树种;栗木、拓木可用,白腊木次之。现代碳纤维大杆台湾多用可参考。
推荐的大枪套路有三皇炮锤大枪,学枪单式有祁家通背枪,劲力方面有形意枪、太极大杆、八极大杆等单式。
大枪作为中华武术的瑰宝,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武学智慧,重练大枪,不仅能让人在 “简单、直力” 中领悟武艺习练之大法,还能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。在当下,我们更应重视大枪的传承与练习,让这 “百兵之王” 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热点资讯
- 为什么说大枪才是武术之巅?大枪的传承之道与练习干货
- 蜀葵(14)
- 渝万高铁建设取得新进展
- 机构:MLCC市场下半年旺季不确定风险增加
- 有中国公民伤亡!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发布紧急提醒
- 适配忙碌节奏, 兼具利落感与时尚感的穿搭
- 余华英被执行死刑,受害者:我们等了快30年
- 很多新手在问都涨停了还怎么打板?龙头打板介入就三种手法!放量板或缩量板是胜率的关键(图解)
- 美股异动 | Reddit(RDDT.US)一度涨超10% 股价触及历史新高